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总计应用52项全球领先的绿建技术,旨在全力打造规模宏大、节能环保的一流绿色展馆,力争成为全球首个三绿色认证的展馆:

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同类型,国内首例),

美国 LEED-NC 金级(会展类,世界首例),

英国 BREEAM 三星级(会展类,世界首例)。

 

一、打造最节能、最节水、最节材、最低碳的世界一流展馆。

1、最节能:全球能耗指标最低的会展中心。通过优化围护系统+空调系统+照明及设备系统,实现项目单位面积能耗约70.98kWh/㎡·a,仅为美国同类建筑能耗的46%,远低于深圳市大型公建平均年能耗。


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对比22.jpg

 

2、最节水:全球最大单体建筑雨水收集系统。通过优化雨水收集回用+市政中水+节水器具,每年降低市政用水42.21万吨,雨水替代率3.1%,超过《深圳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近期目标。


2.png


3、最节材:全球装配率最高的大型公建。通过优化全钢结构+地上综合管廊+可回收材料,降低施工费用(约1470万元)和建筑主体结构的运营维护费用。



3.png


4、最低碳:国际最先进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通过LEED + BREEAM认证的全生命周期评估,碳排放指数12kgCO2 e/㎡·a,生态影响因子大大低于国际标准。


4.png

 

二、四大绿色技术板块护航可持续发展。

1、综合规划:

(1)项目分析-因地制宜:屋面面积占比高、可绿化面积小、地面荷载要求高、雨水下渗空间有限、项目冷却水用水需求大;

(2)设计原则-应做应尽:最大程度利用绿地净化径流、满足雨水回用需求、局部适宜地面采用透水铺装、局部适宜屋顶设置绿色屋顶;

(3)系统方案-有机结合: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混凝土、绿色屋顶、雨水回用池。


5.png

屋面径流组织方案


6.png

地面径流组织方案

 

2、本体建筑:

(1)高效送冷:分布式冷站、大温差送冷,冷冻循环水量大大减少;一级能效变频式冷水机组,调节灵活,按须取冷;高压供电,降低启动和运行电流,节能省钱;

7.png

(2)调峰蓄谷:水蓄冷措施,主机高效节能运行;避免冷水机组频繁变频,降低设备损耗;

8.png

(3)智能控制:高大空间分层空调,舒适节能;结合功能设置独立控制系统;设计过渡季全新风运行工况,生态环保;传感器反馈CO2浓度,精准调节新风。


3、室内环境:

(1)光照效率:高效LED灯具,视觉舒适度高于传统LED灯56%;照明功率密度设计值低于标准值60%以上。

(2)Dali 调光:控制讯号线与控制设备并接,智能寻址,同时电源线与讯号线同管分布,有效减少管线材料的使用;逐灯控制,满足多功能场景。

10.png

(3)节能效益:高效LED灯具节能75%,年节电量可达220万度。

4、建造运营:

(1)全钢结构:高强钢筋比例100%,高强钢材比例98.5%;可再循环材料比例约15%;


11.png


(2)预制构件:构件“BIM下单,工厂预制”;预制清水外挂墙板;减少现场湿作业,节约费用与工时;


12.png


(3)地上综合管廊:减少挖方21万㎡,便于安装,节省工期;明装敷设,综合集中排布,方便后期维护;


13.png


(4)绿色施工:太阳能 + LED照明,安全节能;办公区雨水收集、基坑降水回用;混凝土内支撑回收加工,用于地平回填,循环利用材料;全场自动喷洒防尘,裸土覆盖;


14.png


(5)精明运行策略:巧妙运用水蓄冷量,实现不同冷负荷比例下制冷机组平稳运行;25%冷负荷下,无需开启智能机组,蓄冷承担全部空调任务。


15.png

蓝色为机组供冷量,绿色为水蓄冷供冷量,橙色为蓄冷量


 

16.png

九大技术亮点对标国际认证

 

三、52项绿建技术护航绿色展馆

(一)整体设计

1.  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2.  管网防渗漏

3.  太阳能系统建筑一体化

4.  水蓄冷

5.  透水铺装

6.  雨水花园

7.  雨水收集与处理

8.  再生水回用

9.  海绵屋顶

10.      本土植物及复层绿化优化配置

11.      场地风环境优化

12.      场地噪声污染防治

13.      场地光污染防治

14.      垃圾分类收集

 

(二)建筑本体

1.  建筑外遮阳

2.  围护结构节能分析

3.  隔热设计

4.  局部空间溶液除湿

5.  空调末端独立控制

6.  大温差送风送冷

7.  高强度钢材利用

8.  节水器具使用

9.  综合能耗分析

10.      结构体系优化

11.      电梯节能(DC-DC电源、无齿轮牵引机)

 

(三)室内环境

1.  室内空调气流组织分析

2.  座椅送风

3.  中央廊道物理环境优化

4.  空调部分负荷高效运行控制

5.  墙体、门窗、室内构造隔声

6.  吸音降噪、声掩蔽

7.  声学模拟分析

8.  设备降噪

9.  室内自然通风优化

10.      室内污染物控制

11.      采光优化设计

12.      室内环境质量在线监测

13.      高效LED照明

14.      DALI调光技术

15.      建筑智能化集成

 

(四)建造运营

1.  地上综合管廊技术

2.  BIM技术

3.  可周转模块应用

4.  混凝土、砂浆回用

5.  太阳能+LED照明

6.  基坑降水回用

7.  办公区雨水收集

8.  自动喷洒防尘技术

9.  分类分项计量技术

10.      能耗水耗监测平台

11.      对外开放展示平台

12.      云会展